
常德新闻网讯(记者 李雯)11月13日,常德市最新一期“职”通车专场招聘活动成功举办,再次为市民送上“家门口的好工作”。据悉,本次活动由常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,联合多个区县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重点企业,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,为求职者提供涵盖制造业、服务业、教育、医疗、数字经济等多个领域的上千个优质岗位。
活动现场,企业展位人头攒动,不少求职者携简历早早到达,咨询招聘岗位。“现在在家门口也能找到待遇不错的工作,真的很方便!”来自鼎城区的刘女士告诉记者,她通过“常德职通车”微信公众号报名,在活动当天便与两家企业达成了初步就业意向。
“职通车”的持续热度,离不开政府部门精准搭建的平台。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此次活动重点围绕稳定和扩大就业,助力返乡就业创业,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和人才结构。“我们针对制造业升级、现代服务业发展等重点领域,梳理出最具代表性的优质岗位,让求职者和企业实现精准对接。”
活动当天,来自常德经开区、高新区、桃源县等地的78家企业参会,涵盖智能装备制造、新材料、生物医药、互联网科技等重点产业链。据统计,现场提供岗位总数超过2500个,平均薪资水平较上季度提升约12%。其中,技能型岗位需求增长明显,反映出常德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趋势。
与以往传统招聘会不同,本期“常德职通车”同步推出了“云招聘”专区。通过“掌上求职”小程序和官方就业平台,求职者只需提交简历,即可在3分钟内收到匹配岗位推荐。平台还支持在线沟通、视频面试及智能职位推送,大大提高了招聘效率。
“我们依托‘常德智慧就业云’系统,利用AI算法为求职者精准匹配工作机会,这种数字化就业服务模式正在成为主流。”常德市公共就业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。目前,“职通车”线上平台日访问量已突破20万人次,累计帮助超过1.5万名求职者达成意向就业。
优质岗位的背后,离不开本地职业教育的支撑。常德近年来加快推进“产教融合、校企协同”的人才培养机制,通过与区域龙头企业合作,共建实训基地,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精准衔接。
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办相关负责人介绍:“比如我们与常德高新区的新能源装备企业共建实训平台,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掌握真实的生产技能,实现‘毕业即就业’。”
据悉,目前全市已有12所院校参与“职通车”人才输出项目,累计培养技能型人才超过8000人。多家制造企业负责人表示,这一机制在解决技术工人短缺问题上成效显著。
为进一步提高就业服务的广覆盖率,常德市积极落实就业创业政策,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。2025年以来,全市累计发放稳岗补贴、培训补贴共计1.26亿元,全市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.5%以内,创业带动就业成效显著。
“我们通过下沉服务、村镇联络员、就业信息专员等制度,让每一个求职者都能在15分钟内获得就业帮助。”市人社局局长唐勇表示,“‘家门口就业’不仅是一句口号,更是一项关系民生福祉的重要工程。”
同时,常德还将“职通车”打造成长期品牌项目,全年计划举办50场次以上的主题招聘活动,覆盖乡镇、园区、社区等区域。配合“就业服务进园区”“直播带岗”“智慧招聘”等新模式,实现供需精准匹配。
从企业层面看,本次招聘活动也展现出常德稳健的经济发展态势。多家企业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今年以来,随着市场需求逐步回暖,企业扩产增能计划加快,对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。
“当前订单充足,我们尤其需要懂技术、能吃苦的年轻人。”常德经开区一家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人力总监称,公司计划未来一年新增岗位300个,并积极参与“职通车”系列活动,希望吸引更多本地人才。
分析人士指出,常德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,现代制造业和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,为就业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。通过“职通车”等平台,常德正在形成“政府引导、企业主体、人才集聚”的良性循环。
展望未来,常德市将继续以“职通车”为抓手,构建多层次就业服务体系,积极推动“数字+就业”一体化发展。今年下半年,市人社局计划推出“常德人才云图”平台,整合全市人才供需数据,搭建区域性智慧就业服务中心。
“我们的目标是让更多常德人实现‘就业不出县、上岗不出镇’,同时吸引外地人才来常发展。”唐勇局长表示,常德正加快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人才生态圈,以更加开放、创新的姿态迎接新时代的发展机遇。
随着“常德职通车”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,一个“近悦远来、人人有业”的新就业格局正在加速形成。家门口的好工作不再是梦想,而是越来越多常德市民触手可及的现实。
来源:常德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