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【常德讯】2025年11月15日,第26届中国中部(湖南)农业博览会在长沙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启幕,常德市携80余种地域特色农产品集中亮相,全面展示了农业品牌建设的新成果与乡村产业振兴的最新形象。本届农博会以“绿色农业 智慧未来”为主题,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近千家涉农企业参展,常德展区因其独特的区域特色与产业创新亮点,成为观展热门区域之一。
本次参展,常德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各县市区农业主管部门、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组建“常德市农业品牌展团”,参展面积达800平方米。展区整体设计以“桃花源里的健康味道”为核心理念,融合桃花源文化与绿色农业元素,布局上呈开放式“U”形,设立有粮油展区、果蔬展区、水产及加工品区、生态农旅展示区等四大板块。
此次亮相的农产品涵盖稻米、茶叶、柑橘、辣椒、黄桃、荷花鱼、黑猪腊肉、紫苏油、蜂蜜、稻米酒等80余种。石门柑橘、澧县大米、临澧鸡蛋、鼎城蔬菜等品牌位列重点推介名单。现场展出的“澧水源稻香米”“西洞庭荷田米酒”“武陵山珍菌菇”以绿色种植、高端包装和可追溯体系获得众多参观者点赞。
在数字农业展区,常德市重点展出了“智慧农场管理系统”和“农产品溯源区块链平台”。该系统由常德本地企业自主研发,通过物联网设备实现田间气候监测、病虫害预警、无人机精准施肥与在线数据采集,为农产品提供从播种到销售的全程质量保障。
常德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:“通过数字化赋能,我们正推动传统农业向标准化、精细化、智能化方向转变,让‘常德味道’不仅香在舌尖,更稳在品质。” 展会上,多个采购商对常德农产品表现出浓厚兴趣,其中湖南、湖北、江西、安徽多家大型商超与常德品牌初步达成合作意向。
除农产品外,常德展区还突出展示了“农旅融合”成果。桃源县带来了“桃花源生态休闲农业带”模型,鼎城区展示了“林下经济”示范区成果,安乡县展出了“稻虾共养产业链”实景模型,通过实物、视频和AR互动系统,生动呈现了常德“三产融合”的新格局。
“常德的农业早已不是单一的种养业,而是融入了休闲旅游、文化创意和生态保护的综合产业。”市文旅广体局代表介绍说,2025年,全市将围绕“农业+旅游”“农业+康养”“农业+研学”三大主题推出10条精品线路,进一步擦亮“田园常德”的城市名片。
展会期间,常德举办了“绿色农业品牌建设座谈会”,邀请了省农业农村厅专家及知名电商平台代表。会上,常德市发布了《常德绿色农产品品牌目录(2025版)》,其中“石门柑”“安乡稻虾”“临澧蛋品”“澧县粮油”等17个区域公用品牌入选。
近年来,常德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导向,大力推进农产品“三品一标”认证。目前,全市农产品地理标志达12个,绿色食品认证76个,有机产品认证达28个。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合格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9%以上,为常德农业品牌化、市场化奠定坚实基础。
值得关注的是,在本届农博会上,常德积极布局数字营销与电商新业态。常德电商协会携十余家企业参与现场“带货直播”活动,主播通过短视频平台向全国网友推介常德特色农品,仅开馆首日,线上成交额突破200万元。石门脐橙、澧县香米、桃源腊肉成为直播间热销“三件套”。
“我们将进一步整合农产品仓储、冷链物流和品牌推广资源,打造常德农产品数字供应链体系。”常德市商务局负责人指出,这不仅能助力农民增收,还能加速“地标农产”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拓展。
常德市政府近年来连续出台相关扶持政策,为农业企业提供资金、用地和税收支持。2025年,《常德现代农业发展实施方案》正式实施,重点提出建设“智慧农区”“数字示范镇”和“农产品加工产业园”等项目。目标是到2027年,全市农产品加工总产值突破700亿元,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%以上。
特别是在农产品深加工领域,常德计划再引进10个以上规模化龙头项目,布局粮油精深加工、生态食品、健康休食等新兴业态。以澧县粮油产业园为例,目前入驻企业20余家,年加工能力超过100万吨,已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粮食加工与流通中心。
湖南农业大学教授李劲松在评价时指出:“常德的农业发展呈现出三大亮点:一是品牌集群效应明显,二是数字化体系已成形,三是农旅融合潜力巨大。未来可通过强化市场推广、完善标准体系、延伸产业链条,让‘常德味道’成为更具全国辨识度的农产品IP。”
专家建议,常德应继续推动县域产业差异化定位,构建“一区一品、一县一业”的发展格局,同时借助中部农博会平台,加强区域品牌协作与跨省流通网络建设。
第26届中部农博会不仅是一次展示常德农业成果的窗口,更是连接市场、资本与创新的重要平台。通过此次集中亮相,常德市向外界传递出鲜明信号——以高品质农业为核心、以品牌塑造为引擎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,正在加速从“农业大市”向“品牌强市”转型。
随着“常德农产”在全国市场的持续升温与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,一幅生态优先、产业融合、农民增收的现代农业新图景,正在湘西北沃土上徐徐展开。